浏览数量:68 作者:南京市栖霞区丁家庄小学 发布时间: 2023-10-20 来源:本站
一簇丁香,一路芬芳,品文字之韵,听花开之音。10月20日,丁香校园广播站第二十一期节目如约而至。本期丁香广播的主要内容有: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美文诵读;好书推荐;校园新闻;常规反馈。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来自六(6)班和六(8)班的丁香小主播徐张怡轩和贺天佐,他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向大家介绍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小知识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传统习俗
登高。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人们还喜欢在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据说这一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寄托了儿女对父母、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深深热爱与敬重。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像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
诗词中的重阳节
重阳节正处秋高气爽的季节,许多诗人都曾有感而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美文诵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来自三(1)班的“小小朗读者”陆星妍和陈皓扬朗诵了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见到落叶铺满水泥道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课文文字清新自然,朗朗上口,两位朗读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另一番情趣。
好书推荐——《绿野仙踪》
最是书香能致远。五(1)班的“小小推荐官”王梓琪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绿野仙踪》。这本书通过小姑娘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书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活泼,让我不知不觉陷入其中......”听了她的推荐,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
校园新闻——见到老师就问好
本周收到了老师的投稿:我是三7班的语文老师。前段时间,我陪到校听课的外校陈老师沿着一号楼侧边楼梯往上走,正好遇见了三7班的学生,他们纷纷跟我们问好,一声声老师好把楼梯间装满了。陈老师欣喜地说:“你们学校的孩子真懂礼貌呀!”这样一句简单的夸奖让我很开心,我也将这句夸奖分享给大家。不仅是三7班的学生,走在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学生主动跟老师问好,希望所有的丁小学子遇到老师都能甜甜地喊一声“老师好”。
每周常规——文明就餐我最行
十月是“文明就餐”主题月。温馨提示要牢记——
教室里就餐的同学要做到:
1.取餐要排队,安静且有序。
2.倒饭时弯下腰,不要把剩饭剩菜洒到泔水盆外。
食堂就餐的同学要注意:
1.在食堂就餐不大声喧哗,主动排队取餐,礼貌待人,文明就餐;
2.班级多余的饭勺要及时送回;
3.不要乱扔餐巾纸或者食物残渣,地面和桌面保持干净卫生。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与文明同在,做懂礼好学的和雅学子。
来源:徐莹莹
初审:吴振兰
复审:黄 笑
终审:黄 娟
发布:程 娟